藏文化历史悠久
带着雪域高原的神秘
即使掀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也只能窥见宝山的一角。下文与其说是介绍藏文化
不如说是带领大家沙滩拾贝,虽不能带走所有的贝壳,但总有惊喜偶得
自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国家和西藏先后投入1.27亿元资金保护西藏非遗项目。得益于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批亟待抢救的西藏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可见,资金投入十分必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商业性的关系最紧密,因为生产性保护是与老百姓平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非遗的传统元素和传统工艺通过生产的方式,把资源变成一种文化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形成商业的性质。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西藏自治区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7位。今年西藏自治区首次开展评选“年度十佳传承人”活动,就极大鼓舞了传承人的热情。
藏文化不是停滞不前的。在今天的西藏,我们可以看到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林芝桃花节等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还有类似“吞米岭•藏艺文博园”等文化文化产业园兴起,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弘扬藏族民俗艺术文化传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衰败的农奴社会使西藏文化处于一种没落状态,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把西藏文化带入到亟待乞求英国文化所拯救的状态。所以,西藏解放后,为了保持西藏地区的稳定,中国政府对藏文化的保护变得刻不容缓。
经过多年努力,西藏文化得到了合理地继承、有效地保护和大力地弘扬。当前,藏语文学习使用受到法律保护,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 尊重和保护民族风俗习惯。
此外,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学经、辩经、晋升学位等传统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认定。信教群众家中普遍有经堂或佛龛,转经、朝佛、做法事等宗教活动也正常进行。
西藏文化历史悠久,凝聚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化结晶都代表着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门科学、一门文化,及至藏民族的一段历史。这是藏族同胞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创造的文明,凝聚着高原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