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侠

策划选题:尹琳 策划执行:贾颖彬

揭开藏文化神秘的面纱

藏文化历史悠久

带着雪域高原的神秘

即使掀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也只能窥见宝山的一角。下文与其说是介绍藏文化

不如说是带领大家沙滩拾贝,虽不能带走所有的贝壳,但总有惊喜偶得

  • 工 艺
  • 曲 艺
  • 传 承
  • 宗 教

藏刀:

千百次敲打的艺术

藏刀不仅是西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而且由于它的形状、工艺的独特,享有很高的声誉。刀身锻打精致,寒光闪闪;刀鞘镌刻细腻,常刻有精美的飞禽走兽及花草等各种图案,有的还镶嵌各种宝石、彩石,显得华丽和富有;刀把则采用浮雕、镂空及掐纹镶嵌,便于握拿。

藏香:

源自雪域的芬芳

在藏区,不管是在寺庙,还是在百姓家里,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一种神奇的味道,它夹杂着草香和酥油香,混杂在空气中,和整个藏区的宗教气氛一样,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刺激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而这种味道,就是被称为西藏三大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的藏香所散发出的。

藏毯:

世界三大名毯之一

藏毯,因其密度稠密,洗涤不褪色,经久耐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藏毯,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它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氆氇:

生活里的西藏风情

氆氇这种用来制作服装与鞋帽的纺织品,以其质地坚韧、经久耐用著称,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也是地处雪域高原,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的藏族人民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一种奇特的手工纯羊毛纺织品。

西藏面具:

从历史中漫步而来

面具的产生与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最早的面具,其实来源于民间歌舞表演。远古的藏族同胞们通过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古朴的绘画,把自己对习俗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那一方小小的面具之上,于是便发展出了独特的藏式面具艺术。

藏戏:

返璞归真的活化石

戴着面具、席地而唱、只有一鼓一钹伴奏、一出戏演个三五天也不稀奇,这就是藏戏。藏戏大约起源于公元14世纪,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尔说唱:

高原上的游吟之声

格萨尔说唱以表现藏族史诗《格萨尔》而得名,史诗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说唱使用藏语,常用牛角琴伴奏。一曲多变,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2009年,《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庄:

锅台边的交谊舞

锅庄舞是藏舞的一大分支,深受未婚青年们的喜爱,节日庆典时,男女在篝火、锅台边自成两排,围圈携手便可共舞。小锅庄内容多表现爱情、劳动、花鸟、自然等,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长袖挥舞,步伐欢快自如,活泼而热烈。

藏医药:

来自雪域高原的馈赠

藏族自古就有天葬的习俗。在经常的解剖尸体的过程中,他们了解了人体中、肌肉、内脏等的位置与作用,并逐渐产生了藏医这门可与中医媲美的科学。而青藏高原独树一帜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为藏医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藏药资源,如藏红花、雪莲,还有金石入药的绿松石等。

天文历算:

渗透在生活中的非遗

西藏天文历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在藏历推算、在天气预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不可替代。藏历里的确有"黑年"之说,但与"藏青会"的"黑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古代藏历吸收了来自中原内地的五行八卦理论,以白、黑、棕、绿、黄、红等颜色标识不同年份,只有猪、虎、蛇、猴等四个属相的年份有可能成为“黑年”,而且大约隔9年才有一个“黑年”。

藏文:

"普罗米修斯的火种"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苦于没有统一的文字,于是派遣吞米•桑布扎走遍南亚各地,学习文字的创制。桑布扎最终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创造出了能拼写藏人所有的语言30个辅音,4个元音,使西藏的发展和藏文化的传承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唐卡:

承载信仰的珍宝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有时会辅以缂丝、刺绣和珍珠镶嵌工艺。唐卡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雪顿节:

源自藏传佛教的节日

在公元11世纪,雪顿节是作为纯宗教活动发源的。藏传佛教戒杀生,于是在百虫惊蛰、万物复苏的藏历四至六月,禁止僧人们外出踩杀生命。六月底解禁后,百姓为犒赏闭门修行的僧人,便会准备酸奶,为他们举行野宴。在藏语中,“雪”就是酸奶子,“顿”则是宴会,雪顿节由此得名。随着历史发展,雪顿节还衍生出了表演藏戏和晒佛的环节,届时,寺院会挂出数百平方米的巨大佛像唐卡供信徒膜拜。

转经轮:

转来功德的佛宝

左手持念珠,右手拿转经轮,这已成为了藏传佛教信徒的一大特色。人们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转动一日经轮可以圆满一亿心咒的功德”。 而在寺庙中还有专门的转经走廊,一排排不易数清的转经轮被整齐排列在木轴上,一眼望去,既庄严又神秘。

如何保护和传承藏文化?

青年人如何认识西藏文化?

往期回顾